首页 » 神秘的荣格 » 神秘的荣格全文在线阅读

《神秘的荣格》第四节 人格类型理论的发展

关灯直达底部

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提出之后,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几十年来,西方心理学界一直致力于人格类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至今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发展。我们在前面曾提到过一些有关的研究,现在,我们把这一发展的线索理清,从而使我们对人格的类型理论及其发展有一个更加明晰的认识和理解。

1.格雷-威尔赖特测验及其发展

对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进行研究的最早期代表是荣格学派的分析心理学家霍拉斯·格雷(Horace Gray)和简·威尔赖特(Jane Whealwright)与约瑟夫·威尔赖特(Joseph Whealwright)夫妇。后来,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人格心理学家彪勒(Buh-ler)夫妇也合作参与了这项研究的开发。从1944年开始研制测验,到最终成为人们通用的格-威测验,其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这个测验是从300个问题中提取出来的,并以此来测试那些通过临床观察被确定为某种人格类型的人。所以,这些问题显然是要根据各种类型的人回答这些问题的方式来计分。最后,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和筛选,确定了82种“强迫选择”的项目,要求被试在20分钟或更少的时间内在计分表上回答出来。它把荣格的态度和功能类型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倾-外倾、感觉-直觉、思维-情感,然后测量被试对这三种维度的偏爱情况。

在格-威测验提出来之后,许多荣格学派的心理学家和临床医生们广泛地运用这种测验方法,但很少有人对它的信度和效度进行研究。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的要求,如果某一测验指标缺乏必要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那么,即使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它的可靠性仍然会受到质疑。在20世纪70年代,梅-布类型指标的提出者,即梅尔斯和她的母亲布里格斯对格-威测验进行过一项分半信度研究。结果发现,内倾-外倾、感觉-直觉、思维-情感这三个维度的量表信度分别为0.64、0.58和0.30.但是,由于每一个量表的项目非常少,因此,使用分半信度来进行研究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后来,戴维斯(Davis)进行了一项研究,他所使用的方法是用测验-再测验来检验它的信度,并针对自我确定类型法的标准测验了它的效度。他选择的被试是明尼苏达大学参加荣格心理学夜校班的42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其中21名男生,21名女生)。研究发现,格-威测验在感觉-直觉量表上的信度最高(0.843);在内倾-外倾量表上的信度也较高(0.798),但在思维-情感量表上的信度却只达到中等程度(0.449)。这表明思维和情感量表的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另外,这三个系数在显著性上都已经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戴维斯还运用自我确定类型的方法,对格-威测验的效度进行了测量。他所选取的被试大多数对荣格理论不太熟悉。他首先让被试进行格-威测验,然后要求被试完成自我确定类型的测验,并且在阅读了荣格有关人格类型的理论,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来讨论这个理论之后,以及在知道了他们早先的格-威测验结果之后,又进行第二次格-威测验。结果发现,用自我确定心理类型的方法对两次格-威测验进行效度检验的效度系数都比较低,其中内倾的效度系数为0.301和0.526;外倾为0.303和0.529;感觉为0.425和0.396;直觉为0.417和0.408;思维为0.282和0.417;情感为0.306和0.427.如此低的效度说明这个测验的准确性是比较差的。

但是,戴维斯使用的方法是自我确定心理类型,而不是现在心理学界经常使用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所以,后来另一些心理学家运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例如,布莱德维和德特洛夫的研究,使用的被试是一些已经知道自己心理类型的人,如荣格学派的分析心理学家或接受过荣格分析心理学高级训练的人。他们进行了两项实验,测验了格-威测验和自我确定心理类型测验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发现,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在内倾-外倾量表上达到96%和87%,在感觉-直觉量表上达到79%和83%,在思维-情感量表上达到79%和76%。如果仅从这些数字来看,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格-威测验的效度是相当不错的。但问题在于,他们所使用的被试大多数都非常熟悉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在测验过程中甚至能猜测出可能会在哪个维度上进行计分的项目。另外,许多被试对于他们所喜欢的某种人格类型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例如,有些荣格学派的分析心理学家经常把内倾、直觉和思维看作是主要的类型。这样一来,该测验的效度又大打折扣了。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新的测验的出现,人们对格-威测验的兴趣逐渐被新的研究所取代。因此,据笔者所知,人们对格-威测验已不常使用,而且,即使使用这种方法,也要进行对比分析,对它的批评也始终多于赞扬。

2.梅-布类型指标及其发展

和格-威测验一样,梅-布类型指标也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经验为基础研制出来的。它最初使用的是那些看起来具有某种类型的人所做的反应,并以这些反应为基础,挑选出一些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人中间分辨出来的项目。

现在使用的梅-布类型指标有两种形式:F形包括166个强迫被试选择的项目;G形包括126个同样的项目。这两种形式都可以提供荣格所描述的三种维度的分数,即内倾-外倾,思维-情感和感觉-直觉,后来经过改进,她们又提出了第四种维度,即判断-知觉。在计分方法上,思维-情感维度在男女之间略有不同,因为研究者认为,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男子着重发展思维功能,而女子着重发展情感功能,这才符合人们的正常期望。

对梅-布类型指标所做的分半信度检验表明,该测验的信度是比较高的。许多研究的结果都证实,它的分半信度分数都在0.7以上,甚至大部分都在0.8以上。有人用梅-布类型指标和自我报告调查表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了相似的信度分数。但是,对梅-布类型指标的效度检验却同样很不理想,大多数测验结果都低于0.5水平。有人把它和自我确定类型的方法进行相关比较,结果发现,其效度分数内倾为0.316,外倾为0.343,感觉为0.494,直觉为0.475,思维为0.232,情感为0.312.这表明用这个指标进行测验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不真实的。

3.艾森克人格问卷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艾森克人格问卷主要是用来测量内倾-外倾维度的。英国伦敦大学的心理学家艾森克在20世纪60年代对莫兹利人格调查表进行了修订之后,研制了这个人格调查表。同时,艾森克人格调查表又是根据艾森克提出的多维人格学说而编制出来的。艾森克认为,人格是由行为和行为群有机组织而成的一种有层次的等级结构。最低层是人直接发出的具体反应,是可以具体观察到的具体行为。第二层是一些习惯性反应,它们是具体反应经过多次重复而固定下来的行为倾向。例如,不随地吐痰是一个人最初对某种要求的具体反应,当它成为人的一种习惯反应时,就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第三层是人的性格特质,是几种习惯性反应的有机组合,例如,焦虑、固执等。第四层即最高一层是人格类型,它由一组相关特质有机组合而成,是一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征,对人的行为具有广泛的影响。艾森克通过对人格问卷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确定了人格类型的三个维度。根据外倾性维度可以把人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根据情绪稳定性可以把人分为情绪型和稳定型;根据心理变态倾向可以把人分为精神失调型和精神整合型。

艾森克编制的问卷分为三个分量表,每一个分量表测验一个维度:N量表用来测量情绪稳定与否;E量表用来测量人格的倾向性,即外倾和内倾;L量表是效度量表。后来又增加了一个P量表,用来测量人的精神质。目前艾森克人格问卷在心理学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临床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其效度和信度指标经过许多研究的证实,是比较高的。

4.其他类型测验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人格类型的测验层出不穷。例如,德特洛夫提出的心理类型问卷利用了格-威测验和梅-布类型指标的许多项目,还把人们多年来的一些研究结果,以及用这些测验获得的临床经验都收集起来,到80年代末初步编制而成。

另一项测验是辛格尔-卢密斯人格调查表。它是以荣格的类型理论为基础,并且对荣格的观点做了一定的修正之后提出的。研究者们认为,态度类型、知觉和判断功能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只是不同的维度而已。获得这一假设的事实依据是,当要求被试做出赞成或不赞成的反应,而不是像格-威测验或梅-布类型指标那样对项目做出强迫选择时,发现近半数(48%)的回答者具有劣势功能,而这种劣势功能并不是像荣格所说的那样是优势功能的对立面。该调查表由15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都有8种可能的答案,而且每一种答案代表一种认知方式,如内倾思维、内倾情感、外倾思维等。研究结果表明,这8种认知方式在每个人身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个调查表不仅证明了荣格所设想的优势和劣势功能的存在,而且由于它综合了其他调查表的一些优点,其信度和效度指标也比较高,因此,它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人格调查表。

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家们不断地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向这些已经形成的研究结论和调查表提出挑战。最近,人们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一个人是否可能在某一种情况下表现出这种态度或功能类型,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表现出另一种态度或功能类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因为不同的情况要求人们使用不同的功能。例如,在一节数学课上思维功能使用得最多。一个数学家经常使用这种功能,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思维功能占优势的人,而在葬礼上则需要使用情感功能。如果这个人的情感功能不是占优势的功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行为表现可能就会显得很笨拙,或者和情感功能占优势的人的行为表现有很大差异。这种现实情况说明,态度和功能类型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我们同时又必须记住,态度和功能类型并不是行为表现,而是人的一种内部心理活动倾向。它的形成和变化是非常缓慢的。人一旦形成了某种态度或功能类型,即使环境发生了变化,要求他的行为使用那些不占优势的态度或功能,他的行为表现仍然会和这种态度或功能类型占优势的人的行为表现出很大差异。

荣格在他的一生中提出了很多有争议的理论和观点。但是,最吸引非荣格学派心理学家们的似乎就是荣格提出的人格类型理论。这固然是因为人格类型理论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用实证的方法来检验,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代表着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发展方向。荣格在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职务的继任者C.A.迈尔(C.A.Maier)曾经指出:“个性化就是以类型学开始和结束的……(荣格说在他的类型学中他曾试图)为人类灵魂的全部动力学提供完全一模一样的模式。”[1]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说荣格已经完成了这个堪称伟大而雄心勃勃的任务,但他至少给我们理解人格类型提供了一种非常富有影响的启发。在更深刻的意义上,甚至为理解人性提供了深刻的顿悟。


【注释】

[1] C.A.迈尔,《心理类型与个性化:在荣格心理学中寻求一种更科学的方法》,1971年英文版,第278-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