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全文在线阅读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由多因素共同决定的理性思维谬误

关灯直达底部

表12-1列出的好几个理性思维谬误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举例来说,华生四卡选择任务就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难题。导致这个任务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多种可能的情况。第一,被试也许是未掌握备择思维的心智程序,他们不知道此时应该考虑到命题为假的情况,或是根据已知命题提出新的假设,而不是被动地根据给定的命题形式展开思考。第二,被试有可能受到了焦点偏差的影响,他们聚焦于给定的模型(元音字母背面必须是偶数)展开推理,而未能考虑到建构其他模型的可能性。以上两种原因在表12-1中由相应位置的X表示。

另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思维谬误是我方立场偏差。造成这种偏差的首要原因毫无疑问是污化心智程序(“自我”概念使人们倾向于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思考周围的世界)。不过,焦点偏差在这个谬误的发生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焦点偏差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最容易构建的心智模型进行信息加工,那么,还有什么比基于自己的经验和信念构建心智模型更为容易呢?焦点偏差有别于自利心智程序。从动机角度来看,焦点偏差产生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提升自尊或是提高个人价值。焦点偏差只不过是想节省一些认知资源和计算能力。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达到节省资源目的的主要方式就是鼓励从我方视角构建心理模型。由于我方立场偏差是在自利动机驱动下的“自我”心智程序和计算能力驱动下的焦点偏差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因此,我方立场偏差也是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思维谬误。

情感预测谬误也是由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思维谬误。情感预测是指人们准确预测哪件事情可以让我们变得高兴的能力。过去十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的情感预测能力出人意料得差[1]。预测哪一件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开心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人们常会做出让我们变得不快乐的决定。另外,人们还常常会低估自己对幸运或不幸运事件的适应能力。导致人们会高估不幸事件带来负面心情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通俗心理理论(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的个人化理论)存在缺陷。他们没有考虑到不幸事件发生之后的合理化和自卫性思维(“我其实不想要这个工作”,“同事告诉我说领导对年纪大的员工有偏见”)。关于自己心理的通俗理论没有给这些因素足够的权重,因此,人们没有料到自己的保护性心理机制会将不幸事件带来的不愉快一扫而光。

另一个导致情感预测谬误的重要原因是焦点偏差。情感预测领域的研究者研究了锚定干扰对乐观预期的影响。例如,球迷会高估他所支持的球队获胜后两天自己的快乐程度。他们做预测时,通常会先聚焦于焦点事件——赢得比赛,并对自己赢球后的心情进行模拟,再把这种心情投射到未来两天。然而,比赛后两天会发生很多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可能会以多种方式减少人们的快乐(绝大多数事件都不可能像赢球事件一样令人高兴)。由于在想象中构建这些事情需要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所以认知吝啬鬼干脆把这些事件从想象模型中排除掉了。在一项被大量引用的研究中,大卫·施卡德(David Schkade)和丹尼尔·卡尼曼发现,来自密歇根和加利福尼亚这两个不同地域的人生活满意度基本一致。可是,研究者让他们预计另外一个州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时,密歇根和加利福尼亚的被试都认为加利福尼亚人民的生活满意度会更高一些。在进行比较判断时,被试把生活的一个方面——天气视作焦点。但实际上,天气并不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工作前景、经济状况、社交生活以及另外5项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力均排在天气前面)。诚如施卡德和卡尼曼所说:“你关注的重点,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如表12-1中所示,情感预测谬误是焦点偏差和通俗心理理论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根据表12-1对理性思维谬误的分类,我将用本章剩余的篇幅一一讨论这些思维谬误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对非理性思维的第6类稍加说明。在之前的章节中没有介绍过这一类谬误,主要原因在于它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认知”。此处,为了保证非理性思维和行为来源分类系统的完整性,我将其纳入进来。

[1] 过去10年中,这个研究领域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极富创造力的成果(Ayton,Pott,and Elwakili,2007;Gilbert,2006;Gilbert,Pinel,Wilson,Blumberg,and Wheatley,2002;Hsee and Hastie,2006;Kahneman,1999;Kahneman et al.,2006;Kahneman,Diener,and Schwarz,1999;Schkade and Kahneman,1998;Wilson and Gilbert,2005)。奚恺元曾这样描述乐观预期焦点:“预测者过度关注中心事件,而忽视了周边情境事件的重要性”(Hsee and Hastie,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