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控场 » 控场全文在线阅读

《控场》打破那堵“墙”

关灯直达底部

哈佛大学心理学院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是一个关于环抱双臂这一动作的演讲,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研究期间,研究人员把志愿者分为两组,参加一系列讲座。他们对第一组志愿者的要求是,在听讲座的时候请使双腿和双臂保持自然状态,不跷腿,不可以将双臂环抱于胸前,尽量让自己保持放松的姿势。在讲座结束后,研究者记录了每位志愿者对讲座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讲座的看法和观点。

而研究者则邀请第二组志愿者聆听同样的讲座内容,只不过要求他们保持跷腿和双臂交叉环抱于胸前的姿势,直到讲座结束。同样,研究者记录了这一组志愿者对讲座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讲座的看法和观点。

实验结果非常有意思,和第一组相比,第二组志愿者所记住的演讲内容少了1/3,并且从他们的看法和观点来看,他们对讲座提出了更苛刻和挑剔的意见。

这个实验说明了一点,当一个人感到紧张不安,或不愿接受别人的谈话时,他很有可能表现出双臂交叉环抱于胸的动作。

在我讲到这个实验的时候,我的学员提出了异议。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彰显自信的动作,很多成功者都用过这种动作来表示他们的信心。事实上,那只是一些成功人士为了某些图书、CD、杂志封面而故意摆出的姿势,况且那多是一边站立一边微笑时采用的动作。

而在真实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们一般不会采用那种姿势,除非他们想告诉对方“我不是很相信你的话”,或是“我不是十分认同你”,等等。

因为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坐在你的对面,摆出这种姿势动作的时候,他们多半是表情严肃,而当你说完自己的观点,他们往往会迅速反驳你,因为在做出这个动作的同时,他们的心思已经开始放在挑剔你、反驳你上了。

这种交叉双臂环抱于胸的动作,就好比一堵“墙”,将你和对方相隔。如果你在沟通中发现对方做出这个动作,你需要进行调整,因为对方已经树立了一面“墙”。如果你还注意到对方的拳头紧握夹于腋下,嘴唇紧闭,脸色不悦,那么你就更要小心了,接下来可能会有激烈的口舌之争,那是你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不是吗?

我曾经在一家医院的候诊室里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病人坐在椅子上,跷着腿,双臂交叉环抱于胸,他看上去十分着急,并不时低头看手表。突然,他抬起头大声向对面的护士问:“喂,女士,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

那个护士并没有注意到他的动作,看了他一眼回答道:“等着吧,一会儿到你了会用广播通知的。”

那个护士的回答没有错,但是那位病人可并不这么认为。他大声抱怨道:“我在这儿等了很久,我还有其他事情呢。”

“那你也得等啊,这里谁也不是闲人。”护士没好气地回答了他。

这一下激怒了那个病人,他站了起来,一边走一边愤怒地说:“你这是什么态度!我要向你们的院长投诉你。请你马上向我道歉……”

是的,这个病人的情绪失控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开始了。我一边听着一边想,如果那名护士能够提前注意到这位病人的动作,及时捕捉到他的情绪,她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回答,从而避免一场毫无意义的争吵。

那么,当你注意到对方树立起的这面“墙”时,你该怎么做呢?答案就是:打破这堵“墙”!

你应该放慢自己说话的节奏,在大脑中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说了一些违背对方观念的话,或是你的哪些要求让对方感到不满。你可以通过转换话题和营造气氛的方式来打破这堵“墙”,你也可以干脆停下来让对方打开“话匣子”,听听他的想法,找到问题的关键。你可以这样打破:

“嗯,让我们换个话题……”(转换型)
“我给你讲个有意思的事吧……”(活跃型)
“可能您现在不赞同我的提议,不过……”(诚恳型)“我现在非常想听听您的想法……”(询问型)

随着你的努力,当对方身体动作发生了转变之后(由防御到放松),你就可以接着按照你的计划去沟通了。

几年前,我在华盛顿进行演讲,我发现那里的听众非常“难对付”,演讲了几分钟,他们很多人摆出了双臂交叉的防御型动作。于是我赶紧加入了几个笑话段子,使气氛活跃了起来,很明显,很多人的动作变得自然了,表情轻松了。那堵“墙”被我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