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全感 » 安全感全文在线阅读

《安全感》第3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关灯直达底部

心理学是理科,但不像物理、化学那样科学。心理学中没有定律、定理、公理、法则,只有理论、主张、学说、主义。如果一个理论能够有30%的解释量,那它就可以像弗洛伊德的理论一样名垂不朽了。就算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也只对狗最有效,用猫做实验效果就非常差。

——孙向东

我们都是一只蜗牛,蜗牛感受到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自己的壳。我们感觉到了这个壳,但误以为它是世界。安全感来自一个无形的壳,世界本身是否安全,其实并不十分重要。

如果壳裂了或太薄,蜗牛就会感到不安,但它会把世界解释为不安全的,心会选择长出刺来,像一只刺猬,在受到假想的伤害之前先刺伤别人,或者就像竖起了一个“切勿靠近”的警示牌。野兽也是这样,它受伤后,会感到不安全,“仇恨范围”就会扩大,在他人靠近之前先把牙齿准备好,或者四处出击到处咬人。一只受伤的野兽,甚至会伤害和攻击过来送食物的配偶,因为它觉得什么都不安全。

安全感都是自己的问题,一般是因为自己有伤,壳裂了或太薄。如果把人比作蜗牛,把安全感比作蜗牛壳,会让人联想到闭塞、抗拒、心中的囚笼,那我们就换个比喻,我们可以把安全感比作地球的大气层。月亮没有大气层,所以撞上去的陨石把月球表面撞得坑坑洼洼的,但是地球不一样,陨石会和大气层发生摩擦,燃烧、变成气体,即使有一些较大的陨石没有烧光,也会变成一小块石头,在地上只能砸出一个小坑。人的安全感,就是地球的这层气墙。

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给不出一个确定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义,自己的定义比任何科学意义上的定义都更加准确。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你的柔软、你的坚强、你的悲伤,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哪个大师的哪个定义能够完全贴合的。

关于“气墙”的建立,会有某些比较稳定的规律,人们在历经变化后仍能保持对它们的特殊认同。但是对这种规律的一劳永逸的探索,又不像列维-施特劳斯想确立人类心灵的基本文法规则时一样,实际上这种尝试常归于失败。

心理学是门落后的科学,经验永远都走在理论之前,所幸的是,新的经验总能催生新的理论。一代代的心理流派都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解释,适用人群不同,所以我们要把主要的理论都浏览一遍,这样才能找到那个或那些比较适合自己的。

我们将浅尝医学心理学(把人当化学物质和细胞组织看)、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当动物看)、精神分析理论(把人当小孩看)、认知主义(把人当独立的理性人看)、人本主义(把人当感性人看)、格式塔心理学(把人当一个有机结构看)、社会心理学(把人放进社会环境中看)等不同角度。其中,人本主义和个人成长史(精神分析)角度讨论安全感比较多,所以也是本书的重点。中国研究安全感比较多的是丛中和安莉娟12,认为安全感指对可能出现的对身心的危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控制感”(基础安全感)和“人际安全感”两个因子。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观点可能交织,也可能不搭调。比如精神分析强调“发泄”的功能,认为力比多泄能是至关重要的,但认知主义则反对“发泄”,认为那是不健康的,应当禁止。而在“可以发泄”和“不准发泄”之间还有一种森田疗法,它认为发泄和不发泄都是错的,“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就好了,也就是让皮球自己跳,跳够了自然就停了,你越理它,它就越来劲。

有一些心理学家的风格可能是这样的:大脑的边缘系统内部存在着奖赏回路,它是情感、内驱力、冲动和下意识决策的中枢,多巴胺能激活此回路从而驱使我们采取行动。安全感缺失就是多巴胺受体不活跃,体内的皮质类固醇13增多,尿液中白蛋白指标不正常,植物神经紊乱导致身体感受异常,或者心跳、血压、脉搏等异常了。问:为什么印度的甘地总那么心平气和,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们不会告诉你他有高尚的人格和情操,而是告诉你他爱喝一种叫作Sarpaganda 14的印度饮品,就像我们喝茶一样,利血平就是从中提取出来的,用以治疗躁狂症,让人心情平静。这是医学心理学的风格和角度。它可以说是最科学的。代表人物是阿尔维德·卡尔森。

第二种心理学家会说:人不是只有化学和组织层面的东西,人是有理智的动物。大脑加工信息的过程,就像计算机处理数据一样。人有责任也有能力设定自己的人生程序,个体的安全感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这是认知主义心理学,是一个最简单、粗暴、表面的角度。代表人物是艾利斯。

第三种心理学家会说:人怎么想其实并不重要,怎么行动才是关键。有时人的行为和意识是脱节的,意识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是不重要的,心理学只应该研究行为和条件反射。这一派叫作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

第四种心理学家会认为:行为和意识都太肤浅了,最重要的是人的主观体验。你想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感觉。安全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长的核心内容,是仅次于生理需要的地基。当有人无条件关注你、接纳你、尊重你,慢慢地你就有安全感了。这一派叫人本主义,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而哈罗是马斯洛的老师。

精神分析会这么说:当下的主观体验,那都是症状,都是表面的东西,病因从不会被轻易感知。精神分析并不解决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可以起作用的问题,它认为能自己觉知到的,那都不是潜意识,那些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的东西才是安全感的基础。人是由本能和早期环境设定的,如果前边的地基没打好,那就需要把房子拆了重新盖一遍。成功的关键在于发掘不安全情绪的早期根源,找人陪着你再次走完成长的路程,重新生养(re-parent)你一次。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埃里克森、霍妮、弗洛姆。

对人生早期的缅怀,是全人类共有的现象,但从来没有谁像精神分析学派一样,把人追溯到吃奶的时候,甚至子宫里头。精神分析讲安全感,不是泛泛地罗列几十项不安全感的根源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方法,而是近乎千刀万剐式地切割,把人格系统打开,进行扰动和搅动。但是当精神分析奏效的时候,面临的是自己血淋淋再次被揭开的疤,潜意识中一般总会有直接的冲突,抗拒任何改变。所以神经症患者都有否认病因的倾向,会刻意避免正视问题。弗洛伊德称其为“阻抗”:人的内心其实是抗拒的,所有挡住我们的都是好事,都是绝佳、动人动魄的理由。15当内在的囚笼被当作安全感的保护罩,阻抗会尤其严重,因为蜗牛没了壳会死。

格式塔心理学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结构,充足的安全感就是这个结构很稳定,没有失衡,能量分布没出问题。如果要让安全感回归,就自我统一、自我整合就行了。代表人物为苛勒,但精神分析派的荣格也是这个观点。

社会心理学会说:人都有融入别人中间、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需要。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性动物,安全感来自稳定的社会情感,又是所有社会情感建立的基础。要获得这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力量源泉,需要到人群中去。代表人物是班杜拉,以及所有主张团体治疗的心理学家。

当然,我也会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比如安全感的反面是焦虑(对未来不可控的危险产生的负面情绪)、抑郁(自责倾向、绝望感)和敌意(责他倾向);安全感的载体是重要他人,要恢复安全感就要找到新的重要他人,和他们建立连接,建立连接就是动情,无论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安全感的投放部位是背部,最直接的疗愈方式是背后的拥抱、短期的非单独远行……

你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绝对无法接受所有的角度。有一些角度,你可能会无动于衷,就像有人送我一罐法国辣酱,很高级,很贵,但是冲牛奶的时候我就绝对不会用。但我觉得这么多角度中,总会有那么一个或两个,让你觉得一见钟情的,挠动你心脏的神经末梢。也许本书的最大价值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让你把每个鸡蛋都咬一小口,确定自己最喜欢的角度,从而深入地了解科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开启并完成自我疗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