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全感 » 安全感全文在线阅读

《安全感》第5节 集体中的安全感

关灯直达底部

前面说过,这一代人的精神生长期,正赶上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爆发阶段,父母更多地关注财富的增长而忽略了子代精神的培养,于是这一代人成了孤岛,前后不接,精神上成了断代。但是勒索的母亲、缺席的父亲、竞争的父母并不只是这一代才有的,为什么这代人就受不了呢?另一个社会现实是,农村在消失,而城市里没有家族和部落的概念。

我们父辈的安全感还来自对家族的归属。亲戚是种很疗愈的东西,我们走过几段道路,跨过几条巷子,来到一扇门前,按下门铃,房门打开,看到一张张熟悉的脸。这里有最亲切的慰问,还有最丰盛的食物,然后是闲聊家常,没有任何约束,没有任何功利,我们只是闲聊……城市里,同族、亲戚这些概念则淡了很多。

农耕社会的基础单元不是家庭,而是村庄。部落里有天然的安全感,城市里就不行。在原始部落或者村落里,会有150个人左右,共同守着一份安全感,孩子可以随便跑,可以夜不闭户,在北京和上海就不行。

科学家邓巴以人类的社会脑容量为研究对象,认为正常的人类种群,人数上限为150人,人类的社会团体大小——从狩猎采集社会到现代军事部队再到公司的管理部门——都差不多是150个人左右。如果种群超过150个,就分了。

对这种集体生活的模拟,似乎只有学校、教堂和俱乐部中的生活了,这里的氛围放松、平等,互相尊重,有最原始的安全感。我们身处一个集体之中,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有纯自然的快感。所以上学有时候是一种瘾,学校/教堂里的生活可以重塑一次人格。

集体生活中还会有很多偶然的肢体碰撞的感知,是母亲抚触的模拟。对于一个不安的人来说,另外一个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触碰是最具威胁性的,可能会让人汗毛竖起,但人又需要触觉的温柔感知才能恢复安全感。集体生活避免了威胁性,又暂时满足了需要。

另一个现实是,从那时起,开始了计划生育。以前孩子多,多多益善,每家十几个孩子。他们知道自己属于哪里,排行第几,还有一群小伙伴,大家在一起玩耍。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就从兄弟姐妹和伙伴那里得到了,从每人那里得到一点点,就够了。所以,他们并不缺安全感。现在没有那么多孩子,最多两个,所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机会越来越少。如果又是跟着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的,不仅亲子之间的连接普遍比较淡漠,和人玩耍的机会也更少了。没有四五个兄弟姐妹,没有一群光屁股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归属无依就成了一种必然。

最后,现代通信设备比以前发达多了,使交流变得轻而易举,所以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断裂开来。家人总还是要见面一起劳动一下才好,这对情感的维持是非常重要的。相伴的时间越来越少,远远不能满足情感维系的需要,终究要面对惩罚的。

归属是连接的聚集地。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有那么一群人,可以遇到,一起劳动,一起玩耍。这就是归属感,人际安全感的浓缩和集中。

教会是提供安全感的地方,它模拟部落、村庄和学校里的田园氛围。教会里有真正的人性之美,有最自然的安全感。我是学理的,懂得什么叫科学、统计和实验研究,但是在教会里得到的情感慰藉,真的很疗愈,把我带回了像学校、村庄里那种天真纯洁的环境,我又可以重新塑造一次人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