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袁了凡的不凡事儿:《了凡四训》的另类解读 » 袁了凡的不凡事儿:《了凡四训》的另类解读全文在线阅读

《袁了凡的不凡事儿:《了凡四训》的另类解读》第五章 袁学海死了,袁了凡活了

关灯直达底部

心潮澎湃的袁学海,浑身充满力量。

他将向命运发起猛烈的冲锋。

但是,就在冲锋即将展开,已经摆好勇往直前的Pose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其实还不知道进攻的方向。

他回过头来问道:“禅师,我该向哪个方向冲锋呢?”

你真正的敌人,不是别人,是你自己。

如果要冲锋,你应该向自己发起冲锋。

方向,内心!

不过,在冲锋之前,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对手——你自己。

云谷禅师说,不带任何偏见,平心静气,扪心自问,就目前的心态和行为,你自己配不配当举人进士?该不该有儿子?像不像一个当爹的人?

不找任何借口,不怪罪命运,更不与别人攀比,只想自己的问题,把心中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晒一晒,晾一晾,见一见阳光。

……

实际上,这种做法,儒家心理学的说法是空乏其身;禅宗心理学的说法是明心见性;如果用西方心理学的说法,就变成了:

将内心呈现出来,它将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将毁灭你。

所不同的是,东方人说得委婉一些,西方人说得猛一些,什么拯救呀、毁灭呀,触目惊心,怪吓人的。不过,话糙理不糙。

其实,对于这种做法,今天懂电脑的人也有一个时髦的说法,叫重装系统。

如果现在你办公桌上的电脑出了问题,运行速度超慢,反应迟钝,还老死机……

什么原因呢?

可能是由于垃圾文件太多,或者误操作,抑或中了病毒!

怎么办?

很简单,重装一下系统呗!

第一步,把有用的东西拷贝出来;第二步,把原来的系统清理掉,换一个新系统;第三步,把拿出来的东西再重新装进新系统中。

重装系统就相当于空乏其身,明心见性,或呈现内心。

这是云谷禅师改心造命的核心。

你想呀,心都换了,难道命还不变吗?

现在,袁学海多么像一台有问题的电脑,一天到晚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干,心如死灰。

他的人生停滞了,卡壳了,不运转了!

这不是死机状态是什么呢?

用四川话说:“他这个样子活起有啥子意思嘛,还不如死毬了算了!”

袁学海死机了。

原因可能是由于高考复习资料(八股文)背得太多,垃圾文件塞满大脑,损坏了系统(很像中国一些大学招天下英才而毁之);也可能是误操作,一根筋钻进死胡同出不来了;更大的可能是中了那个姓孔的算命先生埋伏的病毒。

云谷禅师心想,不管是哪种原因,只要能让他“空乏其身”,一切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就如同重装系统能够解决很多电脑问题一样。

作为电脑,重装系统,清理掉那些没用的程序和病毒,是为了让电脑正常的功能发挥出来。

作为人,“空乏其身”,并不是让他什么事情都不做,是要让他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也就是“行拂乱其所为”。

不过,遗憾的是,人常常在不该做的事情上花费大量精力,却在该做的事情上浅尝辄止。

云谷禅师盯着这个即将冲锋陷阵的人,问道:“你知道智慧的秘诀吗?”

袁学海摇了摇头。

智慧的诀窍就在于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忽略,应该放下。

荀子说:“大巧有所不为,大智有所不虑。”

一旦知道哪些事情不用去做,人就会变得能干;一旦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忽略,不用操心,人就会变得智慧。

能干的人做事做到点子上。

智慧的人不瞎操心。

言外之意,过去袁学海操心没操到正道上——心中整天萦绕着那张命运图,挥之不去,都魔怔了,根本没有精力干正事。就像一些人用很长的时间担心一件事情,花在真正做这件事情的时间却少得可怜。

这是在担心事,不是在做事。

比如,工作中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总在想为什么老板偏偏把难题交给自己,他凭什么为难自己,欺负自己呢?

越想越生气,越生气越难受。

如果是女生,她会独自垂泪,望着空气,做黛玉状。

如果是男生,心会翻江倒海,徘徊来,徘徊去,做哈姆雷特状:是做呢,还是不做,是抗争呢,还是忍受……

倘若是一个小时,这些人会用五十五分钟来担心、抱怨和抗拒这件事情,真正做这件事情的时间只有五分钟,而且在这五分钟里也是心猿意马,不可能做到聚精会神。

袁学海正是这样。

在三十六年的岁月里,他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都用在了担心和焦虑上。他由对命运的担心到失望,由失望到绝望,由绝望到死心。

对命运的牵肠挂肚,耗干了他所有的生命力。

然而,在自己该操心的事情上,比如修心养性、空乏其身、增强能力方面,他却一点儿也不操心,一点也不花精力。

在不该操心的事情上瞎操心,人就会泛起无尽的忧愁、焦虑、烦恼和恐惧,这些东西是内心的PM2.5,将严重污染心灵,把真实的自己弄得面目全非。

……

云谷禅师对袁学海说,仔细想一想,什么是空乏其身?

是无欲无求吗?

是心如死灰吗?

是失去了生命的热情和激情,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宛如一块顽石吗?(这是在说他呀,袁学海臊得脸通红。禅师,马上就要冲锋了,你就别哪壶不开提哪壶,我知道错了,还不行吗 )

不!

绝不是!

如果真是这样,孟子就不是在渡人,是在杀人!

实际上,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到空乏其身,内心就不会像麻将牌中的白板,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而是会感到内心澄明,这种状态就像没有雾霾的天空和大地,你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知道哪些事情该放下,哪些事情该坚持,并重新对生活燃起热情。

这种内心澄明的状态,著名歌手腾格尔用歌声表达得十分形象。

蓝蓝的天空,

清清的湖水哎耶,

绿绿的草原,

这是我的家哎耶。

……

当然,这绝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的家园,也是精神上的家园,更是心灵的归宿,灵魂栖息的地方!

人一生其实只干两件事:一是出门,一是回家。

曾经,袁学海出了门,走着走着,却迷了路,犹如一只迷途的羔羊,找不到回家的路。

家,那个心灵的家在哪里呢?

他迷迷瞪瞪:自己是谁呀?这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呢?

若干年前,法舟禅师对青年云谷说:你念经,首先要弄清楚这个念经的人是谁。

若干年后,云谷禅师对心如死灰的袁学海说:为了让命运播下新的种子,你必须首先清理心田。

云谷禅师说,把你的内心呈现出来吧,看一看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该不该配那样的命。

袁学海低下头,沉默,再沉默,他的心在不断地翻卷、检索、回忆……

茅屋、森林、山谷、白云,乃至整个栖霞山,都寂静下来。

似乎只有他们二人心跳的声音。

空气凝固了。

这是冲锋前的宁静。

蕴藏着排山倒海的爆发!

一炷香的时间过去了。

又一炷香的时间过去了。

……

袁学海终于抬起头来,镇定地望着云谷禅师说:“我看见了,看见了心中的那个自己!”

云谷禅师微笑:“说来听听!”

那个人性情急躁,脾气火暴,一点就着,他在哪里出现,立刻,哪里的空气就变得紧张,弄得别人下不了台。

那个人刚愎自用,度量狭小,不能宽容别人,既处理不好与同事的关系,也处理不好与上司的关系,连与自己媳妇的关系也处理不好。

那个人有点才气,别人是有钱任性,他是有才任性,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最可恨的是,还常常仗着自己的伶牙俐齿,欺负口吃的同学。

那个人缺乏耐心,做起事来怕麻烦,蜻蜓点水,不能深入下去,无法持之以恒,总想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寻找捷径,一夜成名。

……

袁学海在冲锋的道路上,不断向自己的内心挺进、深入……

但就在他还想继续高歌猛进的时候,云谷禅师打断了他,想让他先缓一口气,总结总结。

“那么,你觉得这个人应不应考上举人进士,配不配去当官造福百姓呢?”云谷禅师问道。

“不配!”

这两个字袁学海说得干净利落,斩钉截铁,不含糊其辞,不拖泥带水,十分诚恳,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情。

似乎不是在说自己,而是在说别人。

好像他已经开始与自己说的那个人剥离,割袍断义。

“为什么呢?”云谷禅师追问。

袁学海一发不可收拾:脾气暴躁的人没人愿意与之相处,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在关键时刻谁都不会帮他,或者给他透露一下今年高考的重点范围。所以,这个人高考不可能超水平发挥。

刚愎自用的人动不动发火,有意无意间得罪不少人。所以,在他人生道路上绝对不缺给他挖坑使绊子的人。

尤其……尤其是面试的时候,面试官最讨厌轻言妄谈、口吐狂言的人,往往大笔一挥,在这个人的名字下打上一个大大的黑×:“你牛×,我就给你个×,偏不录取你!”就像皇帝宋仁宗做面试官时,看见柳永的词中有这样两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很不高兴,御批:“你不是牛×吗,那就去填词吧,进士什么的,就别想了(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袁学海继续分析。

更何况这样的人即使侥幸当了官,也会负才任性,目中无人,恐怕不会造福一方,多半会坑害无辜的人,制造一些冤假错案。

……

听着袁学海的内心倾诉,云谷禅师很是欣慰,他十分清楚,这个人开始有自知之明,内心已经觉醒。

以前,这个人看不见自己,懵懵懂懂的,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不知道,整个一个梦游。

其实,现在梦游的人真不少,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几乎都在梦游。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就是了解别人的人,他们是别人的知音,对别人的问题洞若观火,也能给别人出谋划策。

这些人是别人的智囊,却未必是自己的高参。

自知者,就是了解自己的人,他们对自己的问题了如指掌,清楚自己有什么长处和短处,知道哪些应该坚守,哪些应该放下。

自知者的内心是澄明的。

印度大哲克里希那穆提说:“我们的内心必须澄明。只要做到这一点,我可以向你保证,一切都会进展顺利。只要内心澄明,你根本无须去做什么,事情自然会顺利进展。”

袁学海的内心在觉醒中逐渐变得澄明起来,他清楚地看到过去的自己只配有那种命,不配有更好的命,活该考不上举人进士,做不了官。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是诚恳的,老老实实的,发自肺腑的。

不像一些人,嘴上说:“哎哟,我哪有能力担任那个职务呀!”

心里却在想:“靠!这个职务非我莫属,谁都别想跟我争。”

一旦没如愿,又原形毕露,跳出来大声嚷嚷:“凭什么呀,凭什么他能升官,我却不行,你们到底收了他多少两银子?”

或者怒火中烧:“哼,就凭他那个样子,肯定开了外挂,吃了夜草,搞了潜规则,这到底是什么世道呀!”

那意思,他是黄铜铸造的钟,声音清亮,别人都是泥巴烧制的瓦罐,尖锐刺耳。组织人事部门有眼无珠,居然毁掉黄钟,用瓦罐当乐器,这不明摆着黑白颠倒吗?(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于是愤愤不平,一股脑儿把自己的境遇推给别人、社会和命运。

唉,能怪谁呢?

要怪只能怪自己命不好,没摊上一个有本事的爹,如果自己的爹是王健林,自己是王思聪该多好呀!

当然,爹是无法随便找的,不过,干爹却可以。

这些人一天到晚责怪天、责怪地,责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和事,却很少去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他们羡慕王思聪有一个好爹——王健林,却从来没去想王健林的爹是干什么的。

如果他们真上网一查,发现王健林的爹跟自己的爹一样,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又会说,那是他那个时代好,我出生得太晚,没有赶上。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缺粮食,缺石油,缺水,缺信仰,缺诚信,缺干净的空气,但从来就不缺理由。

很多人特别擅长为自己的不如意找个理由,然后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你看,这不能赖我。”

失败的人都是找理由的高手。西楚霸王项羽在失败之际,对身边的马弁说:“这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仗打得不好!”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驱策马迎向追兵,手起刀落,砍下几颗人头:“看见了吧,我没说错吧,这不是我的问题,是天的问题(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很多人也是这样,工作不顺心的时候,他们会怪老板不是伯乐、同事都太苛刻,觉得如果自己进的是另一家公司,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失恋的时候他们痛骂对方不懂珍惜,无福消受如此闪耀的自己,心想如果换一个人,肯定就能有个你侬我侬的结局。

但换来换去才发现,除了跳槽的次数在增加,谈崩的对象在变多,一切似乎还都是老样子。

天呀,怎么所有人都在跟我作对,我的命咋这么苦呢?

他们很少问自己,工作不顺,到底是平台不好,还是自己脾气不好,搞坏了人际关系?

情路坎坷,到底是别人眼光偏颇,还是自己气量狭小,不能包容对方?

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责任推给别人,等于把自己命运的掌控权交给了别人。

一个人推卸责任有多成功,人生就有多失败。

一个人可以失败很多次,但直到他开始责备别人时,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二十多年来,袁学海一直把自己的命运归咎于孔老先生的那张命运图。与此同时,那张命运图也给了他强烈的心理暗示:看到了吧,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问题,是命的问题!

实际上,这种心理荒唐到竟然试图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孔老先生算的命有多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心理暗示的作用十分强大,尤其是对于凡夫俗子。

是时候结束梦游,用觉醒的眼光看自己了。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时传来画外音,恍惚诸葛亮的声音,原来是诸葛亮睡够了,醒来了。他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问童子:“有俗客来否?”

哇塞,有没有搞错?刘备是曹操“煮酒论英雄”节目中评选出来的唯一英雄,在孔明这里竟成了俗客,可见他是仙人了。

……

当然,诸葛亮是仙人,他醒来后说的话自然是神话。

而袁学海呢?他是凡人,他醒来后又会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呢?

现在,他到底是醒了,还是没醒?

在向内心挺进的道路上,休整片刻之后,袁学海继续前行。

云谷禅师问道:“那你觉得那个人配不配有儿子呢?”

“不配!”

袁学海的回答依旧诚恳、坚定,不容置疑。

“为什么呢?”云谷禅师继续问。

袁学海继续分析,并总结出如下几个原因——

其一,这个人有洁癖,不能忍受一点儿脏东西,倘若婴儿出生后,屎尿弄得到处都是,尿布挂满一屋子,夜里还哭哭啼啼,怎能容忍?所以,很有可能他下意识在拒绝这个孩子。

喜欢干净,很正常,但太过分,变得不近人情了,则不正常。越是肥料多的泥土越不清洁,但恰恰是这样的泥土,才能够长出东西来。相反,太清洁的水反而养不住鱼。

洁癖属于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是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之一。(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其二,这个人脾气不好,喜欢发怒,这也看不顺眼,那也看不习惯,动不动就生气,常常指责别人,烦恼自己。

天地间,要靠阳光的温暖,柔风的呵护,细雨的滋润,才能生长万物。这个人常常生气发怒,不是骄阳似火,就是狂风暴雨,要不然天天地震,没有一点和育之气,怎么会生儿子呢?《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万物孕育,而怒气伤肝。肝火太旺容易烧干精液。(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其三,养儿育女需要爱心,需要无私的付出。

仁爱,是生生的根本。没有仁爱,就像果子没有果仁,怎么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

这个人缺乏仁爱,比较刻薄,比较自私,总是困守自己的疆域,不愿意走出去帮助别人。(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其四,这个人喜欢滔滔不绝,高谈阔论,整天不是做时事评论,就是做嘉宾访谈,或者在微博微信中大放厥词,用今天的话说,他就是“袁大炮”。多言耗费真气,所以,他也不容易有孩子。(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其五,人靠精、气、神,才能活命。这个人喜欢喝大酒,常常烂醉如泥,不仅伤精神,也伤精子。这样的人即使有了儿子,不是残疾,就是短命。(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其六,这个人喜欢通宵达旦打坐,不睡觉,不休息,不知道养生,身体相当虚弱。如同一些人整宿打麻将,白天上班的时候,却对领导说:“不知道咋回事,最近身体很虚,腰酸背痛的,没有精神。”(好彻夜长坐……宜无子者六)

……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袁学海向内心发起的冲锋继续朝纵深挺进,深入细致,毫不留情。

这是真正意义上爆发在灵魂深处的革命。

这是在彻底毁灭旧我,建立一个新我。

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

伴随着心中最隐私最龌龊的东西不断流出,袁学海深切感受到从内心深处那个高悬的“心如止水”的堰塞湖里,一股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喷涌而出,一泻千里。

他长长舒一口气,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释然。

这种情形多么像西方人做忏悔,在教堂的小房间内开个小窗户,黑咕隆咚的,不见牧师脸,只能闻其声。

就这样,忏悔者对着小窗户不停地说呀说,说出内心那些见不得人的想法,那些曾经干过的丑事、坏事、肮脏事,说出自己身上所存在的毛病和缺陷。

他们说呀说,不藏着掖着,不闪烁其词,不留死角,完全彻底地把自己心中的脏东西,统统翻腾出来,像洗衣服一样洗一遍。

该情景,电影《非诚勿扰》中葛优在日本北海道的一个路边教堂里有过相当精彩的表演。葛优的忏悔从下午一直进行到黄昏,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到童年时的恶作剧,一件一件呈现出来,没完没了,弄得牧师筋疲力尽。

实际上,这就是心理治疗。

这就是生命的重建。

这就是一条超凡入圣的道路。

不过,心理治疗有一条重要的原则:诚实。

斯科特·派克说:“心理治疗,其实是一种鼓励人说真话的游戏。”

一个人即使有一千条缺点、一万个错误,只要他诚实,不对自己撒谎,敢把自己的内心呈现出来,他就有美好的未来。

但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正如前面所说,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真实的东西往往是令人难堪的、痛苦的,也是人们不愿意承认,极力掩盖,千方百计逃避的。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都会回避那些令自己痛苦的事情,并把它们深深地藏进心里,或者用选择性失忆,将其压在潜意识的五指山下,从而使内心成为一只泔水桶,盛满臭鱼烂虾、残羹剩饭。

正因如此,心理治疗便有了第二条原则:勇气。

勇敢地把那些令人恶心的脏东西呈现出来,一不怕丑,二不怕臭,更不怕别人的嘲笑和小报记者的添油加醋。

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这勇气类似于壮士断腕。

因为只有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才能与那些脏东西分离,凤凰涅槃,获得新生。

所以,敢于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是真正勇敢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人,是有可能成为圣人的人。

现在,袁学海正充满力量,无比坚定,勇敢无畏地站进这个行列中。

袁学海飘到云谷禅师对面,坐了三天三夜。

云谷禅师又和他聊了三天三夜。

他们聊呀聊:聊人,聊名,聊命,聊心。

他们聊呀聊:聊儒,聊释,聊道,聊人生。

……

聊完三天三夜后,袁学海死了。

他不是饿死的,不是困死的,也不是自杀,是他杀!

杀死他的正是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杀他,没有用刀,没有用棍,用的是话,用那些诛心的话无情地杀死了他。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同样是那些话,似春风,似细雨,似温暖的阳光,唤醒了另一个崭新的人,他就是袁了凡!

云谷禅师最后用什么话作为利器杀死了袁学海呢?

云谷禅师说,上天是公平的,命运亦是如此。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过去的你只配有过去的命。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命都是与他的内心和行为相配的。

享福的人,自有他享福的道理。

受罪的人,自有他受罪的理由。

即使有些人开了外挂,最后也会被游戏公司封号。

即使有些人打了鸡血,最后也会原形毕露。

即使有些人吃了夜草,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了财富、职位和名誉,最后也会加倍偿还。

孔老先生算你只能活五十三岁,理由是充分的,你看你,脾气暴躁伤身,酗酒成性伤肝,整天举着一张难看的脸,就像别人都欠你二两银子不还似的,这不仅伤心,还伤害免疫系统,很容易得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更何况你整宿整宿不睡觉,瞎折腾,如此这般身体何以承受,能活五十三岁就不错了。

五十三岁这个果,是你自己行为种下的因。

有智慧的人,知道这些都是自作自受;糊涂的人则将这些全推到命运头上去。

命运何尝亏待你,是你自己亏待了你自己。

云谷禅师这些话振聋发聩,令人闻之色变,原话是这样的:

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上天是一位公正严明的法官,你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不会忘记,并根据这些来决定是给你好评呢,还是差评。在这个过程中,上天丝毫不会夹带自己的意思,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当然,上天也像一面高悬着的明亮的镜子,在高空俯视你。人在做,天在看。你的一切都会反映到镜子里:你脏,你在镜子里就脏;你干净,你在镜子里就干净。

注意,这面镜子不是哈哈镜,不会把瘦的你变胖,把漂亮的你变丑,当然,也不会把丑女变成美女。

如果说云谷禅师前面的话振聋发聩,那么后面这些话就触目惊心了。

云谷禅师是这样说的:“上天降下的灾难,自己完全可以改变;但如果是你自己作的孽,就死定了,无法更改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他继续说道:“孔老先生给你算的命,是天作孽,这种孽是可以违背,可以改变的。从现在起,如果你能够痛改前非,广种福田,就一定可以收获善果,改变命运!”

……

云谷禅师的这些话就像一道道闪电,直接击中了袁学海,他雕塑般僵硬地坐在地上,心却在沸腾,变得滚烫。

……

过了很久,雕塑抬起头来说道:“禅师,我想改名!”

云谷禅师会心一笑:“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袁学海又执拗地重复了一遍:“我就是想改名!”

云谷禅师笑道:“我不是问你这个,我是问你内心的志向是什么?”

袁学海说,我再也不想这样过,再也不想痛苦地生活,我再也不想这样地消磨……

你是不是想结束以前的生活?

你是不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你是不是想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

袁学海坚定地点了点头。

想了一会儿,云谷禅师说,那好,你就改名叫“袁了凡”吧!

“袁——了——凡!”袁学海在心中默念这三个字。

他在慢慢咀嚼,这个名字取得好,三个字中没有一个生僻字,不用翻字典,通俗易懂,但组合到一起,却很新颖,还有一定的含义。

好名字都这样,如果一个人的名字中有一个生僻字,遇到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老师念错了,全班哄堂大笑不算,没准还会把他的命运给弄颠倒了。

同时,好名字很好记,念起来朗朗上口,流传起来也久远,不像那些拗口的名字,记了半天,最后还是忘了。别人一问,支支吾吾,只能说:“就是那个人,名字怪怪的那个。”

“袁了凡”这个名字不会,凡是识文断字的人都认识,音韵也很美,最后的“凡”字韵母是“an”,念起来特别响亮。

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好名字应该呈现内心,那么,“袁了凡”这个名字呈现了怎样的内心呢?

袁学海琢磨,“凡”字容易理解,平凡和凡人的意思。自己一开口说话,云谷禅师就看出了这一点。他取的这个名字中有一个“凡”字,很贴切,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自己不仅不反感,反而认为云谷禅师的话入木三分,自己完全承认——我本来就是被那张命运图捆绑了;我本来就患有自闭症;我本来就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一些人不能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承认问题:“你说谁呢?我有心理问题?你才有心理问题,你们全家都有心理问题!”

还有一些人一辈子都在“装”,明明自己是凡人,却要装成不凡的人;明明自己没有学过中医,却要装成神医;明明自己已经当了父亲,却还要去装孙子……对于这些不诚实,不敢承认自己有问题的人来说,也根本不可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袁学海对这个“凡”字欣然接受,觉得这个“凡”字真好,平易近人,贴近人心,没有丝毫装的成分,是对真实自己老老实实地接纳,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在这个世界上,凡人是绝大多数,有几个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呢?何况诸葛亮的很多故事也都是别人编的,当不得真。

一个“凡”字可以把自己与芸芸众生联系起来,他们是凡人,我也是凡人。他们犯的错误,我也会犯。

身体因快乐而结合;心灵因痛苦而靠近。

凡人的痛苦,凡人最容易理解,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想到这里,袁学海心中一亮,他明白了“袁了凡”这个名字的第一层含义——了悟!

了,是了然。

悟,是领悟。

了凡,就是对自己是凡人这个事实,了然于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了凡,就是明心见性,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他冲云谷禅师会心一笑,此时此刻的袁学海宛如佛祖的弟子迦叶尊者,云谷禅师则是拈花示众的佛祖,彼此配合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从袁学海的微笑中,云谷禅师知道他已经领悟了这其中的深意。

但是,“袁了凡”这个名字中不会仅仅只有这一层意思,袁学海继续琢磨,“了”,还有“了断”的意思,“了凡”意味着了断过去那种庸庸碌碌的人生,给以前的生活画一个句号。

袁学海的脑海中于是出现了一幅画面:一个凡夫俗子,与一大群凡夫俗子聚集在一起,心有灵犀,彼此倾诉衷肠,大倒苦水,抱怨自己多么命苦,但就在这时,其中一个凡人站了起来,停止了抱怨,他要离开。

那么,他要往哪里走呢?

他要结束这种怨天尤人的生活,了断凡人的命运。

一群凡人的目光齐刷刷盯向这个想要脱离凡人群的凡人,这个凡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其他凡人的心。他们清楚,如果这个凡人能超凡脱俗,他们也就能够超凡脱俗。所以,这个凡人的命运,就是他们这一群凡人的命运。

在那一群凡人的注视下,这个凡人感觉自己责任重大,他能不能了断凡人的命运已经不单纯是自己的事情了。那么,他该怎么了断呢?

自己本来就是凡人,又如何了断凡人呢?

袁学海不停地想呀想,最后终于想明白了,“袁了凡”这个名字中的第二层意思——了断,最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即了悟的基础上,勇敢放弃那些应该放弃的,坚持那些应该坚持的,并不断拓展自己,超越自己。

了断,就是了断妄念,果断放弃那些应该放弃的,比如自己是一粒苹果种子,就要放弃结出橘子的妄念。

了断,就是坚定理想,勇敢坚持那些应该坚持的,比如自己是一粒苹果种子,就要努力生长,让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

所以,“了断”自己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拓展和超越自己的过程。

了断凡人,实际上就是拓展凡人。

拓展凡人,实际上就是超越凡人。

袁学海越想越激动,超越凡人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当“了不起”这三个字闪过脑海的一刹那,他的心豁然开朗,一下子领悟到“了凡”这个名字最深层的寓意——做一个了不起的凡人!

一粒沙很平凡,却能见一个世界。

一滴水很平凡,却蕴含着生命的全部秘密。

象棋中最不起眼的是“兵”和“卒”,但如果这些“兵”“卒”不断拓展自己,过了河,那可是任何“车”“马”“炮”都难以对付的。

……

“袁——了——凡!”袁学海兴奋地把这个名字轻轻念出声来,一遍又一遍。

越念,他越觉得这个名字亲切,也越发品味出了其中蕴含的东西。

越念,他越觉得这个名字往内心钻得越深,似乎整个人与这个名字完全融为一体。

越念,他越感受到这个名字中隐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着自己朝一个目标坚定地前行。

念着,念着,他突然明白原来云谷禅师用这个名字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调整了自己人生的顶层设计,即最终目标。

如果说袁学海的顶层设计是走别人的路,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读书当官,那么,袁了凡的顶层设计则变了,变成了走自己的路,做一个了不起的凡人。

这不是简简单单的目标调整,而是内心的觉醒,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随着顶层设计的变化,人生方向也势必随之调整。如果说袁学海的方向是向外寻觅,那么,袁了凡的方向则是向内深入。随着方向的调整,他们的人生感悟和人生道路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袁学海在人生的道路上,边走边发脾气,不是怨声载道,就是心如死灰,整个一动如癫痫,静如瘫痪,“死不惊人语不休”。

袁了凡在人生的道路上,虽然也会去读书考试做官,却不会抱怨,不会把自己命运的责任推给别人,而是会不断通过自己的经历来拓展自己,超越自己。所以,即使他们有时会做同样的事情,但是人生却迥然不同,命运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

如果说“朱元璋”这个名字,是要把诛灭元朝当成一生的目标,那么“袁了凡”这个名字,就是要为超凡脱俗而奋斗终身。在这个过程中,袁了凡也许能够中举,也许不能够中举,但是这些都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了凡——做一个了不起的凡人!

好名字是一盏灯,能照亮人生的路。

不好的名字是一片叶,会遮挡你的眼睛。

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几百年过去了,当年那些状元、榜眼和探花早就随着风吹雨打去,而“袁了凡”这个名字、这个人却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善良的人们在改变命运的道路上,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所以,“袁了凡”这个名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万丈光芒,一路走来,那些有趣的人物,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震撼人心,令人荡气回肠。

……

当然,“袁了凡”要想超越凡夫俗子的命运,第一步,就是要与“袁学海”分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永远消失,即让他死。

就这样,袁学海被这个想改过自新的人亲手掐死了,这个人没有犹豫,没有心软,也没有愤怒,因为他清楚地看到,袁学海阻挡了自己的路,不掐死袁学海,他就没有光明的前途;不掐死袁学海,他就无法超越自己;不掐死袁学海,他自己就得死,在五十三岁时死,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袁学海被掐死了,你也可以说这不是他杀,是自杀,因为他是主动杀死自己的,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他已经年满十八岁了,是有行为能力的人。

不管怎么说,这个人的死,都与云谷禅师脱不了干系,至少也是一个教唆犯。

袁学海死了,袁了凡活了。

那么,袁了凡,他到底能不能“了凡”呢?

这是我们这些凡人最关心的事情。